做「正確的事」和做「聰明的事」兩者乍聽之下有點拗口,但仔細比對之下,可以發現其實大有差異
舉Lativ作為例子,今年2月初宣布的「產地移除聲明」,也就是取消MIT標牌,引起台灣一陣軒然大波。民眾的失望主要來自於Lativ當初的承諾「願意給台灣成衣業機會」。
這很明顯對Laiv來說是個聰明的決定(做聰明的事),盈餘會如經理人預期地升提高,整間公司或許又虧轉盈,又或者與其他公司、國外成衣業更多的合作機會。但是,它令台灣人對這間公司、這副牌子、這群營運團隊失去信心,從根本上的絕望,這背後不可預見的龐大利益可能就轉瞬間消失了。這對Lativ而言就不正確的決定。
接下來一連串的批評也使得Lativ在台灣的地位一落千丈
Tina Seelig在<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中例子,有位女士控告她的老闆,原因是老闆在她可以拿到股票選擇權的前幾天將她開除。陪審團討論許久,最後決定站在原告這邊,但是賠償並未如原告所希望,因此她繼續提出上訴。作者也不知道後續的事了,但試想我們若知情他們各自的身分,我們會多麼記得她或他多麼自私。
做正確的事和將做符合自己利益的決定合理化,兩者其實是兩碼事。以下是我把「正確的事」和「聰明的事」的各自定義以經濟學角度解釋並定義:
正確的事
- 考慮其潛在利益,有時坦然接受些損失
- 沒考慮到不可見之潛在利益(損失)
而這兩件事的選擇與結果也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商業場所,甚至是舉手投足
以我個人看,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就是最簡單的「正確的事」
未來我們無時無刻都會遇到類似的岔路,選擇正確的決定呢?還是聰明的決定?
再以理性點的客觀切入補述,現在是網路發達的時代,資料取得的迅速性與方便性已不成問題。好事、壞事都可以簡單地秒傳千里,又尤其我們正處web3.0的時代,社群媒體間的「口碑式行銷(批評)」足以令人沒齒難忘,因為人們時常不在意、也懶得去追尋實情。所以,在決定是否花時間評估某事是否該"正確"還是"聰明"時,不妨先站在他人立場,好好組織一下能否和對方更進一步交往豈不更好?
photo via http://www.dvdbeaver.com/film2/dvdreviews46/do_the_right_thing_blu-ray.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