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我們見證的便利商店



台灣的商業模式在短短幾年間真的有了重大改變,估計大概是6~7年前起便結下的因,只是被潛移默化的我們並未感到特別不適,但這的確有了許多改革、創新、破壞與變動,這次想要談的就是其中一項----便利商店。



千禧年所帶動的跨年風潮,讓全世界各地,或至少我所知道的----台灣,從那一年往後的每年,都有類似規模的跨年慶祝活動,這是從前未曾想像過的。那麼還記得今年跨年那晚,便利商店的盛況空前嗎?如果歷歷在目的是一群人塞爆7-11或是全家,那麼你是看待這件事情的呢?


從前爸媽灌輸給我的便利商店印象就是:貴。


不只是我,不管是否同屆同學,就連國中老師都會在上課時間宣揚自己的「省錢計畫」,告訴我們不該「為了便利」而去便利商店購買飲料、汽水、餅乾。懵懵懂懂的我們也就聽了進去,不知是非對錯地對便利商店蓋上「拒買」的章。
讓我我們再回顧如今現況,一周內自己究竟去過便利商店幾趟?消費多少?很清楚地我們發現,其實一切和7年前已經完全不同了!便利商店與批發價格間的比例沒有改變(也就是批發店沒有比便利商店打更多折),但是我們卻更願意選擇前往轉角的店,而非開車前往大賣場一次購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決定產生如此大的改變?



我很喜歡經濟學,原因在於它是們探究人類生活的一項社會科學,又由於屬於科學,因此推論與邏輯必須符合實驗驗證的真實性與重複性。解釋這一切現象的答案只有兩個字:誘因(incentive)
首先我們得考慮些成本,有些可能不能以貨幣成本列入計算。


  • 人們為什麼會想要去批發店購買而非前往便利商店
很直覺地,批發店的價格比便利商店還要便宜許多,舉知名巧克力棒Pocky為例,大潤發販售價一包為22元,便利商店為原價38元,兩者差異比高達42%;其他也有差異為0甚至到負的(幾乎沒有),但大致上量販店可以便宜購入
  • 為何去批發店一次購足所有需求商品
這個問題比較適合考慮美國或是澳洲等大陸國,由於市郊區的遠距隔閡,造就交通不便,(民生)資源取得不易,因此多一個月以上購足;相較之下,台灣地小人稠,市郊並無明顯分隔,因此量販店可以以便宜的價格於旺地
  • 還是會去便利商店
即使量販店再怎麼便宜,我們還是會前往便利商店,原因就出在成本身上。比如打完球運動完想喝水,但是剛好忘記從家中帶水出來,便利商店剛好就在對面,十之八九我們會選擇購買。假設這瓶水價值20元,家裡產出的水成本為0元,那麼取得這瓶水我們的「願付價格」(willness to pay)必定超過20元。此時如果剛好有人在球場上販賣一瓶水30元!也有人可能會買,因為走出去「取得」水的購買的成本(可能很累又超渴)比10元還高。

價格是你情我願的,沒有人逼另外一方必須購買,如果有威脅、強迫推銷,那便牽扯到刑責;若是商業獨佔,則是違反反托拉斯法,也必須接受刑罰。


從7年前至今,我們選擇以量販價與便利價的差(「便利」成本)來換取方便,這是觀念上的突破。或許這是我個人成長見證,其他人可能早就覺得如此,但不可不信的是,台灣對於價格的觀念一直再更新,照著「誘因」的法則前進。
但從此觀念切入便利商店的興盛也太主觀、單方面了,像是便利商店引進了更多的功能,諸如收件包裹、訂票、微波食品進步、金控合作、集點(!!!!)....
改篇我會做點調查,並分享一些我的分析與調查。



------------------------------------------------

7年前,麥當勞的甜心卡制度、便利商店的意外崛起、收費網路遊戲開始下墜與免費線上遊戲的崛起,例子還好多好多可以舉,而這也差不多是web2.0交替的時候...


7年後的現在,誰也沒想過的年代,世界已被激起了巨大的漣漪,並繼續傳遞著那震餘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