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上禮拜問我關於方格筆記本的事,自己對筆記本的挑選有一些心得,於是和他分享了一下。說起使用筆記本,我比較習慣的是橫線筆記本,對於紀錄文字比較方便,相對於圖表,使用上卻比較弱一點;全白筆記本能夠天馬行空寫上點子,但對於記述心得卻又顯得隨便。
方格筆記本我也是比較後期才使用,一開始是為了練習數理的科目,後來才發現他能夠橫跨圖形與文字紀錄。但在我的認知裡,他就是個form 介於橫線/空白筆記本,兩個極端的情形下求取平衡,卻又因為妥協而兩邊都不專精。簡而言之,我不常使用它。
既然在朋友的提及下給予了一個機會,我想趁這個動力還存在時,簡單研究一下方格筆記本在其他人眼中是如何使用、怎麼樣的地位。因此找了最近剛出這本書,因為書名太難聽我就不打出來了。
到了誠品,找了一下卻找不到,於是到櫃檯詢問
我說我要找一本書,也給予了一些關鍵字:方格筆記本。
「你是要找書還是筆記本」
「找書」
「你知道書名嗎」
「我只知道這個關鍵字」
「找不到喔」
我一直都知道誠品的後台搜尋很爛,於是告訴他小撇步
「你這台機器可以用google嗎?幫我goo一下」
「可以啊」原來他知道啊...
「是不是叫...(略)...」 Great!
「這本書現在店內沒有,附近除了台大醫院也沒有之外都有」
「好的我知道了」
過了一會兒我想,既然附近有,那應該可以明天幫我調貨吧
「我幫你問一下....下次貨來的話要至少七天」=__=wtf
「你們不是其他店也有嗎」
「oxxxxoxxo」反正就是說拿不到這樣
這可被他激到了。原本只是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這下害我更想買這本書
看看這時間也快12點,應該只有誠品敦南店比較可能開著
於是我駕上小捷,沿著新生南、和平東...朝著忠孝敦化前進
大約20分鐘到達,當作每日運動
門口柔和的黃光,在夜裡看起來格外金碧輝煌
進到誠品果然很快就找到了,畢竟是新書嘛,貨能afford就多存
此時看到書上並沒有標示折扣,心裡暗想:
「通常新書都有折扣,該不會是忘了標」
於是手機4G一開立馬連上網,找到誠品書店網站
「果然有打79折,聰明如我」
心裡正喜,拿著書去櫃臺付錢,結果要求我原價
「這個沒有打折嗎?」
「沒有耶,幫您查過了」
「可是我看誠品網站有做折扣欸」
「網路和我們實體店不一樣喔」...........
1. 資料庫搜尋問題
2. 分配問題
3. 虛實整合問題
其實不只是誠品,就連博客來也很難搜尋書本,更甭提網路二手書店。誠品內部搜尋書籍的能力,照理來說應該要比購物網站搜尋的能力強才對,畢竟連書都找不到要如何安排書籍的處理,包括編輯、促銷、集運、客服等。說到這個,就想到曾經去一家店問找書,結果根本沒有內部資料搜尋,只有購物車網站可以搜尋,貨還沒有隨時更新,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可怕。
在今天的例子裡,我知道了「附近除公館與台大醫院店外,其他誠品都有此書」這份消息,於是我疑惑,為何書就在附近你調貨要至少7天呢?公司的使命是什麼?誠品分店的目標是什麼?我想應該不是「讓誠品成為線下最好的試讀店,線上交給博客來、PCHome」這個目標。今天是星期二,到進貨時間還有至少五天,等於這五天這本書將一直從缺。
由於這不是單一「事件」,每週都會發生,已經是個「模式」,可以套用在其他書上面,於是可以大膽推斷,不只一本書將會一直從缺,即便顧客想買也買不到,最後尋求其他店家或是網路書店。令我好奇的是,是否這個「模式」也發生在不只書上,而是其他的分類,例如文具、筆記本、賀卡、3C、文創等。如果是的話,這就是更嚴重的「結構」問題了。
虛實整合問題
What the FUCK 網路與實體店面業務分離!
倒也不是第一次,最早是在金石堂遇到類似的事:我在網路訂書後,選擇在某家金石堂實體店面取書。在我的邏輯想像下,應該是訂購後可以立刻前往取書,畢竟那裏也確實有這些書,即刻給我應該沒有問題。誰知道他們給我的答案是「NO!」。那次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台灣這些書店的虛實整合有待加強,而這次時隔近四年,我又遇到了一次。
誠品確實也是依循此邏輯在做事,將網路與實體店面業務分離,因此網站的銷售歸網路,實體店歸實體店。更糟的是,在我的猜想裡,包含上一個問題「分配問題」,各分店間的業務應該也是分離的。商管案例裡常提到各部門的KPI不同,目標也各自設的不同,最芭樂的例子就是銷售部門可以為了即將來臨的獎金計算,不管利潤率打大折扣;製造部門為了讓效率變更好,瘋狂製造一堆賣不出去的產品。同樣的,在誠品這個案例裡,party變得更多了,全台42家實體店門彼此競爭,再加上網站一共43個parties。還沒跟博客來、PCHome、金石堂分出高下就已經先自己門內互鬥(不過金石堂自己也會互鬥就是)。
理想中最符合直覺的虛實整合,應該是不管在線上或線下購物後,可以自行選擇收貨方式、付費方式、折購活動等(當然除了某門市限定的出清例外),例如在實體店營業時間到了,可以在店內登記書單同步網路帳號,回家繼續購物;又或者和我遇到的一樣,在網路購買後實體店無縫接軌取得。如何讓消費者擁有最順的一條龍購物體驗,應該才是各個書店該做的。
解決問題來自:心態、願景
參考自第五項修煉的五個.....修煉?
事件 (Event) → 模式 (Mode) → 結構 (Structure) → 心態 (Pattern) → 願景 (Vision)
接下來就是,對誠品全體工作人員而言,知道這些結構後,要以什麼「心態」看待。如果有人覺得大家要以誠品公司的營收為最終目標,相信這會是好的方向,助於改善這些結構問題。而如何做則是「願景」!也許是小職員發現問題後,向店長反應並取得共識,再向上和高層報告,最後一起解決問題。不過台灣企業會允許這樣嗎?我不知道。
實際上我沒有看過第五項修煉,這是看王文華的創業反省書時學到的,有些許用法錯誤可能是因為沒有看過原書,但本質上至少還算是個結構。
期許台灣商店能更好!
*後記
有朋友向我反映,誠品的業務不只是在書,還有其他的實體購物體驗。舉台北站前誠品為例,整個北車有一部份交給誠品,在這區域裡,有誠品書店、Uniqlo、Yamazaki、各式點心店等。誠品儼然成為一個複合式店家,販賣的是整個「生活體驗」,以誠品附屬的咖啡廳為例,即使你逛完書店不買書,也可以在旁邊的咖啡廳喝杯咖啡。
另外也有朋友提到網站與實體店的策略不同。這我可以理解,畢竟誠品仍然是以實體體驗為主、網站為輔,但在我看來,虛實整合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就算不以功利主義的競爭模式來討論,也可以用誠品的願景「對提升人文氣質積極貢獻」來解釋,讓買書的人更順利買到,不就是對人文氣質有所貢獻嗎?至於誠品用更高價讓台灣人享受人文氣質一事,這就不在我的討論範疇了。
*後記
有朋友向我反映,誠品的業務不只是在書,還有其他的實體購物體驗。舉台北站前誠品為例,整個北車有一部份交給誠品,在這區域裡,有誠品書店、Uniqlo、Yamazaki、各式點心店等。誠品儼然成為一個複合式店家,販賣的是整個「生活體驗」,以誠品附屬的咖啡廳為例,即使你逛完書店不買書,也可以在旁邊的咖啡廳喝杯咖啡。
另外也有朋友提到網站與實體店的策略不同。這我可以理解,畢竟誠品仍然是以實體體驗為主、網站為輔,但在我看來,虛實整合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就算不以功利主義的競爭模式來討論,也可以用誠品的願景「對提升人文氣質積極貢獻」來解釋,讓買書的人更順利買到,不就是對人文氣質有所貢獻嗎?至於誠品用更高價讓台灣人享受人文氣質一事,這就不在我的討論範疇了。
pic via my iPho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