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我在lalamove的經驗




大學生活即將結束,照理來說應該是愜意地「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但我的大五的生活卻是行程排得滴水不漏,每天to-dos如火如荼地出現然後消失,其實原因是我加入了一間新創公司 lalamove,擔任實習生。

為何選擇 lalamove?要說明為何選擇這間公司,就得先說為何要畢業了還要實習。


第一,進入職場無縫接軌

最基本的我先從履歷開始 review,從大二上開始,每個學期都有各自的 project、實習、比賽要忙,唯獨這個學期很廢。更重要的是已經半年沒有公司經驗了,到時候畢業進入職場必定會多少不適,因此我要求自己要多挑戰自己。

第二,嘗試新的、也複習舊的

以前曾在 P&G 實習過,已經大致了解大公司的架構體制,自己也勉強做過微創業,但參與小公司的經驗倒是沒有,於是我想試試看小公司,畢竟小公司什麼都可以嘗試,將之前所學——尤其是行銷應用到實際,正是我想嘗試的。複習舊的,以前曾當過網站業務實習,但也已是兩年前的事,是時候溫故知新一下了,因此想在業務部試試看 (雖然在這家公司目前學到最多的反而是行銷)。

為何加入 lalamove等下會於公司介紹那一併說明。而自從加入 lalamove 為止,迄今為止也過了一個月,我想也是時候紀錄一下自己在這間公司的心得,當然本文內容除了 general 的公司內容外並不會有任何公司數字


*這篇文大約分成公司介紹所學與成長、以及其他建議 (跳著看比較效率喔)。




lalamove by EasyVan


既然已經鎖定小公司,那就開始尋找機會啦,通常他們會把這些名額與計畫丟在自家的網站,一方面讓這些實習機會不入俗套,一方面表現自家的行銷能力,但 lalamove滿奇怪的,我是在「打工趣 app」上看到,然後自己 google 官方網站、投履歷申請實習。面試通知很快就來,我想大概很缺人吧,時間是小年夜前一天,雖然面試來的急迫,卻讓我感覺到對方對工作的熱忱,而之後也順利錄取
並展開實習生活。

lalamove 是去年 10 ⽉在台開設的新創公司,經營模式是共享經濟。解決台灣機車過剩的問題,以及讓即時的送貨需求可以被滿足。對於一般人、許多公司,有時會有急件、急貨要送。而一般時候這些人只能⾃己送或尋求快遞協助,但很多時候選擇快遞是更花時間、或更花⾦錢的,lalamove 利用最新資訊與網路的力量,縮短兩方的距離。


具體來說,就是利用 App 媒合「待送貨者以及「有空的摩托車司機

除了上述選擇小公司的原因外,我喜歡這家公司的點是:
  1. 共享經濟
  2. IT 的力量
  3. 摩托車
說到共享經濟就讓人想到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 Uber,事實上共享經濟的理念就是讓私有財朝向公共化的概念。其他常見的台灣例子還有 Carpo 共乘平台,如果你在台北想去高雄,上 Carpo 找尋共乘並付點油錢,除了省很多,你還可以交到新朋友。這個概念很棒,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用不到、或是不常用的資源。在台灣雙北市,機車數量就至少有 300萬輛 (截至2015.02),若可以讓資源更加分享,這個數量可以降低很多。

在前例 Uber,IT 的力量正是讓 Uber 成功的關鍵。誠如 Zipcar 公司所言( Zipcar 做汽車出租):「我們是 IT、行銷公司,只是剛好擁有一堆車而已」,在 lalamove 裡,同樣的字彙「車」可以被改成「摩托車」。利用科技與網路力量、app 媒合雙方,對共享經濟再好不過了。


第三點摩托車,純粹是覺得有趣、好玩。以前高中曾經想過這個點子,不過那時對資訊科技不熟,沒有下一步頭緒,但現在不一樣了。當然在台灣也有人做「腳踏車快遞」,但要運送雙北或是更遠就有點困難了。




What I learned in lalamove

業務部業務分成兩塊 
1. 對企業 
2. 對司機
我則是被安排在司機那邊,因此處理的是司機招募

流程大致是:電話邀約 => 教育訓練 => 追蹤與改善

電話邀約和教育訓練應該是大學生都不想碰的,但可以現學現賣,並學到許多人生智慧與職場蹲馬步,追蹤與改善則是比較動腦的,但相對是長期規劃與執行。


電話邀約

上學期曾經嘗試過找小公司實習,可惜學業與工作時間彼此互容的並不順利,但也讓我大致了解尋找小公司的方向在哪。果然 lalamove 跟宋方妤的提醒一樣:
小公司就是什麼都做、什麼都學、有 project 就接、沒 project 就生
實習生們從小到大都可能碰到,包含全職司機不在時幫忙送急件、擬跑校園活動、支援司機聚會、光華商場擺攤等等。畢竟是在業務部實習,一進去第一天早上和其他實習生聊了一下後,下午就被老闆 (上司) 丟去打電話,打的是陌生電話 (cold call)。

其實真的很不習慣,因為一進來就代表公司打電話給前在司機,邀請對方來公司開通司機資格。在我的想像中,可能會先來個 one-day training, followed by a greeting or whatever,總之會有個銜接。但事實上卻完全沒有!OK 苦難當磨難,我最會的就是在困境中求生存,前陣子才剛看一篇 2001 的心理學 paper <The role of the positive eom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想說好吧那我正面思考一下,趕快把電邀學個透徹。
電話邀請其實是項蹲馬步的功夫
第一,最明顯的就是你要有勇氣打過去。
由於很久以前做過補習班打電話,再加上自己臉皮厚,所以這難不倒我。

第二,迅速判斷對方,然後改變自身以應對
如果對方是老伯,可能有時夾帶台語、說慢點就比較容易成功;對方聽起來兇兇的、台台的,那就用跟對方差不多的口氣裝熟,再用對方聽得懂的內容敘述邀請對方來公司;年輕點的人則比較簡單,跟他說「物流業的 Uber」可能就懂了。總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秉持誠信原則將訊息正確傳遞給對方,並且讓對方能來到公司,那這通電話就值了。

後來,我也發現在打給對方前,若先快速審查對方的資料會更提升效果。比如說對方是待職,這時則可以用較為高高在上的語句做溝通,像是「我們看過你的履歷符合我們公司標準,我跟你說明一下我們公司」,這句在逗號前用到了剛剛說的「高高在上」,逗號後則快速帶到說明,不讓對方考慮要不要聽,畢竟只要前面馬步敦的好,訊息就可以傳達到對方那,至於對方意願導致成不成功,則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控制能控制的,不能的也別浪費時間祈禱,隨緣吧


教育訓練

電話邀請對方來之後,當然要準備一套教育訓練內容,以核准每個面試者、評定對方是否能開通成為 lalamove 司機一員。大致上分成三部分:
客戶版 app、司機版 app、權益與風險
這部分我是打完第一天電話後,隔天才試著做的,先聽了一遍老闆如何做教育訓練,接著下一場就我親自上陣了。學到的和電話邀請很像,一開始當然你得敢在數人前展示手機 app 然後介紹,接著也要視各種情況做內容調整。比如說現場有 60 歲的伯伯不太懂 app 的使用,雖然你大概也猜他只是來聽聽不會接單,但還是要教到他會為止,用更簡單的說法傳達你的訊息,一方面培養耐心,一方面試著簡化。

很明顯,這已經比電訪好多、也更有成就感了,畢竟人在你面前,你還可以控制他們。來到公司就是你贏一步了,在你的地盤,誰都畏你三分,因此這時我們說的話他們也比較容易聽進去,不像電邀時他們才是老大。在我的地盤就得聽我的!

教育訓練我大概兩次就上手,每次都嘗試改變一些教育內容順序,讓演講的吸收度更好。但通常人都會一直來,一場場講下來,我發現一件很根本的問題,也就是「時間浪費」這問題。在後面我會討論到我發現的問題還有我的建議。


追蹤與改善

電話邀請與教育訓練都算是比較「實體」的,但是追蹤與改善則是較「虛擬」的。我的意思是,打電話與講內容你都真的在動嘴,而唯獨思考如何追蹤與改善時,這時比較安靜,也只有這時才感覺到自己有在動腦。除了針對想紀錄的數字建立 excel sheet 外,另外我也著手設計司機回饋計畫,讓司機們可以定期提供資料給公司分析數據。(目前暫時停擺中)
初期的想法是以第一次接單、接過並擔任一個月為分野
沒接過單的 => 這群人我們該了解他們的苦衷
接過單子後 => 了解他們接單後心得與建議
騎一個月後 => 深入了解這群核心司機並表揚


行銷改造教育訓練

除了追蹤司機外,也要相對應地 follow 他們的意見並且改善。不過我這邊的改善想改的是「教育訓練流程」。其實對司機招募來說,對公司而言教育訓練一直佔據很大的時間與成本。

時間:不只是我們實習生的時間,司機的時間也是時間
成本:實習生花了最寶貴的時間外,除了不能發想,公司還要花錢支付薪水
對實習生來說似乎沒賺沒虧,但以客觀而言,教育訓練若拉長,對公司則不好。

對實習生而言,如剛剛提到的少了許多思考的時間,也讓人覺得乏味。畢竟講的內容都是那樣,一天講個好幾遍、一遍30分鐘,是人都會累。又鑒於公司的司機開發名單終會乾涸的一天,因此我在一次簡易開會中提出一個想法

我以在 L'Oreal Brandstorm 比賽中學到的深刻概念,應用在這次遇到的問題,其實就是最基本的行銷概念——市場區隔

切TA——這是學過行銷都懂的事,我先將 lalamove 潛在司機群分成三組:
  1. (原)物流人員
  2. 學生
  3. 保險、業務、自由業、待職
敘述這三個族群:

(原)物流人員,對於載送貨品非常熟悉,通常會因為薪水與工作品質轉換跑道,若轉過來的話,其 life cycle 幾乎是到他退休,而且很會呼朋引伴。另外,這個族群對公司的貢獻,以平均個體貢獻的話是最高的,效率高也有效果、轉換成本低,是 lalamove 不可多得的愛將。

學生,熟悉網路與科技,喜歡嚐鮮並於空堂時找樂子、打發時間,若能用零用錢概念、共享經濟等條件誘使他們在空閑時間接單賺外快,將會是一個龐大的族群,life cycle 從大一開始算,不含讀到研究所以上的話至少 4 年。這群人也很會呼朋引伴,喜歡分享好處在社群網站,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族群

其他保險、業務、自由業、待職這些人員每天都擁有空閑時間,照理來說公司可以利用金錢誘因吸引他們接單。優點是時間真的很多,且有一定金錢需求。但因為這族群本身就是眾多小族群的集合,因此很難評斷平均貢獻,不過平均來說 life cycle 會比其他兩族群少,畢竟有上班的可能愈做愈高,當上主管後就不跑業務了;待職則可能面試完找到工作,就選擇不做司機兼職。可能的方法為,再往下細切族群,或者以其他方式切 TA。

總體評估過後,我自己的看法是主攻 (原)物流人員或學生,而物流人的話通常還是得打電話邀請,因此這點倒是和現在沒有不同,但學生的話可能就可以有更多流程上的創新,因此我傾向針對學生做客製化的教育訓練改變

如前面說過的,學生比較容易熟悉 app 使用與分享好康給同伴,但如何讓這教育訓練內容好上手,以及這個教程可以簡單地、甚至病毒式地被分享,也就是我們該改變的事。
讓教育訓練套裝化、雲端化、遊戲化
簡單來說就是把教材變成一包,丟到網路上並協助他們閱讀、註冊與分享
請參考下圖 :




首先,一定要讓整套教育訓練變得簡單,可以讓學生在網站或社群媒體上得知 lalamove後,無縫接軌舒服的電子閱讀,認識「app 使用、權益、風險」,但卻不減核心重點。除了簡化外,真實教育訓練中還有個問題待解決:我們不知道面試者了解多。每個講的人說的口沫橫飛,但是卻沒有一個機制檢驗,因此我設計了一份試卷來測試觀看者的了解,亦即「將易懂的內容與試卷合併」,也就是套裝化。你想像原本的教材變得 portable,這將有助於教育訓練的簡化與加強




既然已經將教育訓練內容套裝化 (要先結構化),這套東西也就可以做雲端化,簡單而言就是放上互聯網。而要放上網,勢必得將這套轉成文字、表格與圖檔,我認為直接做一個簡單的網頁最能實現這個願望,自己也試過demo網站建置,況且現在很多免費的模組可以參考,製作一個簡單閱讀的網站並不困難,讓學生分享起來也有面子。

最後,既然已經把內容打包好,放置到網路上,接下來就關於如何讓學生們將這包教材推向給朋友們。這部分比較像是發想網路行銷活動,例如拍幽默影片宣傳、分享抽獎活動、互動式參與活動等。我也想到另一個將遊戲包含在流程的點子,「你的認證開通得先由你開通下一個人」。聽起來有點像是直銷模式,但其實只是請你跑第一筆單,請你將司機認證卡交給下一位待被認證的司機。系統會自動幫你配對,並支付你第一筆單的錢,因此你將得到三個好處:
          1. 第一次試跑經驗
          2. 送貨運費
          3. 開通人的喜悅

當然還有更多點子、想法可以用來改造,不管是任一個流程,或者是整個流程架構。再從目標客群、公司、策略三方互相查對,邏輯上來看這點子還挺不賴的。



其他建議

創業抄襲
一家公司有好有壞,我一向以客觀的身份來檢討。先從 lalamove 這個創業來說好了,根據多方資料顯示,我們公司的創辦人其實是抄襲另一家競爭對手 GoGoVan 而成立 lalamove 的。一開始看到這些資料其實很震驚,但我還是不太願意相信,畢竟自己已經深陷其中,但慢慢發現好像是真的 (詳情自行 google,真相當然只有當事人們才知道)。另外一件事是關於 GoGoVan 於第一輪得到1000萬美金 from 人人網,過不久 lalamove 就也有1000萬美金 from 各 ventures,感覺是個追蹤戰術。不過既然都已經來了,那就秉持誠信做、學,先別管這個,但心裡總是有點小疙瘩。

長短期衝突

當初會提出行銷點子 for students 就是因為想要快速招募司機,而這也是總經理給我們的目標。但要經營這樣一個流程,大家都知道不是一蹴可幾,至少需要幾週才能完成初步模型建立。可惜在點子初期,總經理就打槍我們,希望可以多打電話邀約,主管也希望我們多把要來聽說明的人排在同一時段,以節省時間。但其實打電話對每一位實習生而言都不是件開心的事,畢竟誰喜歡來企業實習,結果在做的事情只有電邀跟教育訓練?那還不如去任何一家補習班打工,而且邀到學生的話還可以拿獎金至少1000元一個人。在我看來這只是省小時間,短期下績效可以好一點點,但若以策略佈局來看,這個方法實在是很笨,礙於身份懸殊,只好聽主管的意見在兩者間妥協。

IT產業?
另一個令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何明明我們是 IT 業卻沒有半個IT?誠如我前面一開始所說,希望 lalamove 是一個能說出「我們是 IT、行銷公司,只是剛好擁有一堆摩托車而已」的公司,但從結構來看根本沒有半個 IT。這從各個求職網就可以看到,不只如此,我們的競爭對手 GoGoVan 幾乎只收 IT!當然我的意思不是指有 IT 你就一定贏,但是我們的核心可是它耶,這樣的人才佈局是否說明了什麼?希望未來公司能開收 IT 人員,宣示台灣 lalamove 想壯大的決心。

只是分公司
雖然登記在台灣這是間新創公司,但實際運作起來卻像是隻很重的小河馬。由於沒有 IT 人員,每項修改意見與討論必須要與香港總公司 argue,而通常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當然你也知道,對方不一定會幫我們修改。這就讓我疑惑了,一間新創公司應該是擁有最高的靈活度以快速修改,但在 lalamove卻沒有,因此,與其說是新創公司,倒不如說是間分公司,lalamove台灣分部。希望未來組織能更彈性、與香港的聯繫能夠頻繁、簡易。



結語

無論如何,lalamove 的概念和出發點還是好的,每一位實習生也在其中學到很多。一家公司有好也有壞,很幸運我的主管都願意與我討論。好的地方我們一起更好,壞的地方他也不吝坦承並承諾未來會改變。

除了行銷其實還自學了些 IT 技巧,不過沒值得一提因此就不浪費篇幅了。當然還有許多學到、看到的沒有列在上面,能打得我都打出來了,不能打得我也沒打,至少這些是我認為核心所聞所學

不管未來如何,反正馬步已經蹲好了,流程可以再更好、行銷案可以再更新,最後 meet 總經理的要求,或者應該說對岸投資人的要求。雖然才一個月,卻覺得受益無窮,真不愧是小公司!很幸運在畢業之前可以待在一家小公司學習未知與所學,希望公司未來可以排除萬難讓收益提高啊。

lalamove pic from lalamove.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