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電子3C+1 = 4C



3C一般我們認知為
  • 電腦 (Computer)
  • 通訊 (Communication)
  • 消費性電子 (Consumer Electronics)
21世紀開始風行的筆電、小筆電,以及一零年順勢而起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超薄型電腦,都是3C的範疇

人們以為科技有多進步(事實上還真的很進步),但事實顯示,1990年對2000年、2000年對2010年的科技預期完全破破滅;我們甚至連1990年預期的未來,至今2012年都尚未達到。畢竟,太樂觀一向是預測者、開發者的天性,太悲觀總是這些事實

今年2012春季電腦展剛結束,有去參展的就會發現,明明是「電腦展」,會議廳卻展著「汽車」!參展產品必然要與主題相關,沒錯,Ford正式來展向台灣相關產業大聲宣言,4C的時代即將來臨



4th C

一個數字再加上一個英文字,有太多意義

4C有可能是傳統版本的
  • 顧客需求(Customer)
  • 顧客成本(Cost to the customer)
  • 便利(Convenience)
  • 溝通(Communication)
也有可能是行銷版本的
  • 顧客經驗(Customer Experience)
  • 顧客關係(Customer Relationship) 
  • 溝通(Communication)
  • 社群(Community)
也有Acer創辦人王振堂的第四個C:內容(Content)

本篇文章描寫的是關於汽車電子(Car Electronics)

資料顯示一零年車用電子占整車比重提高至35%,業者估計2015年將會達到50%,也就是你買車所花的一半金額,會用在電子部分。而看看市面上汽車,即使是10、20年前的骨董車,也有10%的電子部分,更不用說個汽車企業推陳出新的新款。Ford就是要趁著市場還沒熱起來前,搶先到台灣與電子業合作




開車兼使用電子產品

Ford參展的汽車,駕駛可藉由藍芽、聲控,輕鬆操控手機撥號、接聽、音樂撥放以及簡訊發送,甚至可以操控apps。幾乎等於是把智慧型手機融入在整台車裡面。有了app操作功能,可以使用Google日曆提醒代辦,也能配合Google map定位所在地,甚至Remote遠端操控辦公室的電腦,與下屬交辦事情。下面列出該車的特色:
  1. Sync(與微軟合作的車內通訊)
  2. App Link
  3. Clouds

  • Sync是藉由藍芽、聲控操作方式操控手機與汽車
  • App Link是類似App Store的apps取得
  • Clouds雲端功能幫助Office應用與同步

試想你在台灣,開車時不能當個低頭族(當了你就完了),畢竟有法規限制。若擁有這項4C,一邊開車一邊用聲音操作,不用刻意戴耳機、忙著躲警察,安全上也更有保障,不管是路段、待辦、資料、整合、撥接都可以在車上無縫同步使用,該市場必定極大,尤其對每日通勤、長城通勤的駕駛,該效應、效率更能發揮至極致




別太樂觀-隱憂

假設現在是2015年,你的朋友正好是某家汽車業務

  (略)
「這麼棒啊」
「當然,你要試試看嗎?」
「我想...再聯絡吧」

三句短短的對話正點出該產品的隱憂。4C所包含的這些功能真的很棒、 AWESOME,但你會因為這樣就馬上買單嗎?是不是又會被雷?賠上一筆錢?

*汽車產業衝擊:
汽車產業的供應鏈一向保守,想要打進汽車供應鏈,勢必得耗費很長時間。尤其台灣人勤儉持家的個性,比較不會為了這些功能,替換掉才開了3~5年的車。

*電子產業影響:
手機,尤其Sony、Android汰換率高,使用者多1年內便換機一次;電腦雖然久一點,但3年也至少跟著Windows OS大改而換機;日漸屈居弱勢的隨身碟更不用說。摩爾定律的支配下,電子產品汰換迅速。4C也屬於電子範疇,你願意為了一台車3年換一台嗎?
我們可以發現,最好的辦法是使4C在汽車應用上,可以像Apple系統無縫更新。硬體部分也可做更替擴充,調整個人需求添加宇更替




Get總結

眼尖的3C使用者與科技新品愛好者會發現,3C的整合是一大趨勢
  • 照相手機8年前開始風行
  • 當時Nokia市佔率第一
  • 2010智慧型面板當道
  • Apps使用率高於瀏覽器使用率
  • Apple市占第一
  • 一機在握,功能無窮
雖說是功能整合,但也並非將全部的功能都匯在一起。Apple的去蕪存菁整合勝過其他手機業者就是最好的例子。

注意,整合還是得一把鑰匙,那一把鑰匙會是哪一個「C」?

聲控一直是科技亟欲想要做到的一樣技術

Siris、Dolphin、Sync、電視、Oweb,還有太多太多電子產品將因聲控而蓬勃發展。這樣也即將達成2000年的科技預測,達到隨走隨講隨回應的世界。聲控辨識技術也已經非常成熟,普及率也日漸增高,相信這將是「下一個觸碰趨勢




Reference from 今周刊No.807特別企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