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閱讀商業網誌、創業、商業雜誌、管理、行銷等叢書的人就會發現,「IPO」三個字真的是無處不見。越是想要逃避、略過,對這篇文章就越不懂
了解經濟名詞,對閱讀報章雜誌有一定的幫助。想了解國內外時事、跟上世界趨勢,就必須看懂Times、Economist、商業週刊、今周刊等。內容總是有常出現的字彙,你一定很眼熟。別以為它只是無聊被創出來的,事實上,這些名詞都有該走的道。長痛不如短痛!以後一定會接觸,不如趕快認識這三個字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首次公開募股
IPO簡而言之,就是企業為了募資,而將自家企業價值以股份售出,期待投資者領購。通常通過IPO,企業可以募得一大筆資金,而這一筆錢是用來拓展企業規模。
一個原先小小size的創業團隊,第一年默默開發程式與網路建構,接下來的幾年透過使用者回饋與團隊間創意結合,慢慢把產品越來越優化,服務與整體穩定性也越來越好。這樣小規模的精實創業可能經過了5年以上,終於在雲端方面擁有一群噴嚏者,有些非巴著你不行的使用者。你開始思考是否要拓展,但該如何呢?
部分企業會選擇IPO
Yahoo、Amazon、Google、Apple、HP、IBM、Intel等知名品牌以及最近才剛上市的Facebook,都已經IPO,募得一大筆資金,為的就是未來的成長幅度
有喜有憂才是現實
負責
了解經濟名詞,對閱讀報章雜誌有一定的幫助。想了解國內外時事、跟上世界趨勢,就必須看懂Times、Economist、商業週刊、今周刊等。內容總是有常出現的字彙,你一定很眼熟。別以為它只是無聊被創出來的,事實上,這些名詞都有該走的道。長痛不如短痛!以後一定會接觸,不如趕快認識這三個字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首次公開募股
- 企業透過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向投資者增發股票
- 募集用於企業發展資金
- 需要以抽籤形式分配股票,又稱為抽新股
- 認購者期望可以用高於認購價的價格售出
- 公開募比私募更花錢
- 常在牛市期使用 (此時通常證券市場價格走高)
- 讓股東得以出售
IPO簡而言之,就是企業為了募資,而將自家企業價值以股份售出,期待投資者領購。通常通過IPO,企業可以募得一大筆資金,而這一筆錢是用來拓展企業規模。
一個原先小小size的創業團隊,第一年默默開發程式與網路建構,接下來的幾年透過使用者回饋與團隊間創意結合,慢慢把產品越來越優化,服務與整體穩定性也越來越好。這樣小規模的精實創業可能經過了5年以上,終於在雲端方面擁有一群噴嚏者,有些非巴著你不行的使用者。你開始思考是否要拓展,但該如何呢?
部分企業會選擇IPO
Yahoo、Amazon、Google、Apple、HP、IBM、Intel等知名品牌以及最近才剛上市的Facebook,都已經IPO,募得一大筆資金,為的就是未來的成長幅度
有喜有憂才是現實
負責
看似甜美的IPO雖然可以帶來一大筆資金流入團體,但相對地也要對投資人有所回饋。一旦把價值股份化,就得每年提供股利或股息,對股東會定期舉辦會報,執行長接受並完成股東會安排之行程。另一方面,原先的創投、股東,也透過IPO得以把你的企業股份售出或繼續投資(有些原股東為了拋售手投該公司股份,進而建議其進行公開募款)。價格
- 對應於一級市場,大部分公開發行股票由投資銀行集團承銷而入市場,銀行按一定折扣價從發行方購買到自己的賬戶,然後以約定的價格出售。公開發行的準備費用較高,比起IPO,私募可以在某種部分上規避此類費用
- IPO抑價現象(IPO underpricing),指IPO價明顯低於上市初始的市場價格。這個現象到處都是,而研究指出,開發程度較高的國家IPO抑價效應較低
Initial
IPO如同他第一個字母「I」,對於IPO的企業而言,這只是第一步。取得了資金,有了一堆替死鬼幫忙撐腰,代表這個企業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不再是「創業」而是「企業」;我的意思是,創業是利用最小資金、最快速銷售、最不擇手段等等來達到成長。相較之下,大企業則是要求穩定、平順、規律地經營下去。
畢竟對投資人而言,相信他們比較希望自己所投資的企業能穩定成長。他們不求股份快速往上衝,但求每年可以分得股息股利,股份慢慢變多,這比一家紫牛企業還要「安全」多了,不過相對地也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Get總結
IPO現象在1990年代末的美國發起,當時美國正經歷「科技網路類股」泡沫化。創辦人以獨立資本成立公司,並希望在牛市期間透過IPO來集資。由於投資者認為這些公司有機會成為「微軟第二」,股價在上市的初期通常都上揚,不少創辦人都在一夜間成了百萬富翁。而受惠於認股權,僱員(交易員)也賺取了可觀的收入。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造福了不少行業
有人討論過「為何Facebook都已經IPO,PTT卻遲遲未來」
同樣是科技網路類,同樣是社群網路類,PTT卻差強人意?那倒未必。PTT本來就不是預期般的經營(非營利),且經營上也較沒有擴張的意圖,根本不能相比
台灣2012今年的IPO,上市的竟是些生活產業,而非美國矽谷之類的網路科技股!IPO這個議題可以延伸到很多,以後應該會有很多機會繼續這個部份
進一步延伸:
Pic via:新華金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