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經濟名詞有啥用處


曾經一位有機合成教授曾向台下學生抱怨:經濟學家創了一大堆字,根本沒什麼用

他近一步舉例「藍海策略、長尾理論、80/20法則,這些都是統計出來的結果,或是明明我們就知道的運作,經濟學家硬是要把這些法則加上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有名詞,然後讓他們的論文、名聲揚名於世」

的確,由一位對經濟學不熟悉的教授而言,這些名詞似乎不是那麼地有用,也許C6H12O6、萬有引力定律、波茲曼常數、繞射理論,會對人類比較有貢獻。但它也許不知道,IPO這三個字創造了多少億美金,名為googlization的新名詞改變了全世界、林書豪的Linsanity席捲全球改變登上Timea100top1,

不得不說,創造了這些名詞,就是造福了不只整個經濟學界,還有這個世界




了解名詞

「不用"蘋果"兩個字描述這顆叫做蘋果,難道要一直形容他的外觀與內容?」這句話是偏激了點,但我主要想表達的意思和其差不多。

創造一個名詞就是為了能夠幾乎準確無誤地讓人了解我們所意旨為何

或許我們已經忘記,13世紀文藝復興時人們與21世紀的人們,對話與談吐,浪費的時間相比來,我們根本是字字珠璣。除了知識上的優勢,現代人還擁有簡短的名詞與句子可以縮短彼此交談溝通,並準確點出想要表達的意思

對小孩子而言,知道更多字也許可以得到更多糖果;對大一點的學生而言,知道更多字可能可以得到更多分數;對教授而言,用了更多字可以讓上課更有效率;對公司職員而言,知道更多商業用語,可以更準確地表達該企畫的完整性;對企業CEO而言,使用精準的用語可以讓周刊、月刊記錄下來以後放在名人堂

現代社會每日每夜,已經習慣簡短話語的我們,似乎已經忘記每項名詞的重要性



學會定義

修過大學微積分、高中物理、哲學課程的人應該不陌生,定義是每堂課必做的事
Def:A=B, B=C 則 A=B=C
書本上、談數間、生活時,我們對世間萬物定義。就算沒有完全的定義,我們也知道那樣事物對我們的意義、影響。我們很自然地認為所有名詞都需要一個定義,畢竟這是從小到大的練習使然

小時候,我們搜尋不了解的母語字,迫切渴望地在字典尋找,或者尋求父母親的幫忙,為的就是能夠融入社會。長大了點,我們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些定義,其中我們參考了世界名人偉人的經驗,傳承了父母輩以上的過去,或者被課本的作者、演唱會的吉他手、路邊的乞丐、便利商店的女服務生所改變,我們一直套用其他人的範本,成就自己

別人的範本,就是一個定義;對他而言是一直改變的,對你卻是不變的




又一個新經濟名詞

回到一開始寫這篇的緣由,經濟學者為何一直創造名詞(其實要創也不簡單),舉個簡單例子

2006年「臨空經濟」被創造出來,這是有關於機場以及其附近的價值創造,一切建築、經濟發展、人口、勞工等的總體集合稱謂。有興趣可以來這裡看看多一點內容。


  • 名詞一旦創造出來,定義也回隨之而來


經濟學家開始致力這四個字下定義,由簡至繁,似乎世界各國都參與這場「盛宴」。該年,許多論文都在討論這個名詞,政府也不得不注意到這項議題,相關企業也開始關心這個「新經濟」,思考這項商機,並開始籌備、構思、規劃該如何從這套理論賺進大把鈔票


  • 這場定義將改變整個經濟運作


Anyway,這個例子告訴我們:
一項名詞的創造不只可以增加溝通,更能增進福祉
同樣的例子不少,長尾理論、藍海策略、現金流,這些經濟名詞都讓新一代經理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間,以做出新的決策;創業者可以透過這些名詞、了解這些名詞,除了知曉每一個名名詞的意義,更能領會其所圍繞的周圍知識,進一步有更精實的創業之路





Get總結

為了要傳達訊息更順利,我們創造了名詞

為了要讓人了解這些名詞,我們下了定義

那位教授站在他的立場,也有他的道理;以經濟角度來看,他的話卻不能充耳不聞

每一項名詞都是由數百位乃至數千位以上的學者們,共同研究與討論,才得以產出的。在批評指教之時,學會以此溝通,並想著如何從中發揮,讓自己的企業、處境、生活更好,我想這才是應該要做的

每知道一項名詞,不管是經濟還是藝術方面,我們能夠思考如何連結其他產業?做些改變甚至創造新名詞?再以此做為base發揮其他附加價值?

Pic via 阿良.N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