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案例]台灣銀行活不下去?




前言
        央行維持了多年的低利率終於告一個段落,對景氣及情勢是正面還是負面影響無人能斷言。不少學者將炮口指向央行,訴其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壓低利率,導致金融業難以存活,而人民賺不到利息,全民只好競逐高風險資產。存放款利差低,銀行真難以存活?

1為本國商業銀行主要收入來源圖,以收放款的利率差(利差)繪製, 以此顯示銀行在各年度的利差
(1)

我們可以看出,銀行的平均利差持續降低。本報告即以利差的原因及其影響做為主軸討論,並試著推翻低利率銀行將難以存活的論點。



一、本國利率及銀行資產背景

()長期利率走低
央行一旦操作使利率走低,銀行會短期向央行以重貼現率借入,照理來說,央行此舉應該算是利息補貼。重貼現率由2007年底的3.375%一路降至2011初的1.625% ,即使央行提供的利率越來越低,仍不見銀行存放款利差的提升,反觀則是持續降低直至今年年初
()銀行存放款利率(2)

(圖2)

以台灣五大銀行資料統計,近10年存放款維持平穩降低。由利差持續走低形勢來看,存款/時間的斜率比放款/時間的斜率還大,亦即放款利率降低幅度比存款利率降低幅度還大,利差降低的情形一直持續

()銀行資產負債(3)

(圖3)

20012012年銀行資產負債表來看,全國銀行的「負債及淨值合計」為正值,亦即全國銀行的規模仍在成長,這和我們所預見的不同。利差照理來說應該是銀行主要收入來源,但在利差持續降低的時代,銀行的淨資產卻持續上升而非減少



二、利差討論

利差雖然是銀行主要的收入來源,但近幾年數據報告指出,即使在低利率(貸放款)情況下,銀行仍能夠存活下來,並且每年維持穩定成長。下面我們將就利差降低之原因探討,帶向銀行在操作上如何逆勢成長,達到股東會、投資人的預期規模壯大,並推翻低利率時代,銀行必定會成長幅度小甚至虧損的謬論

()利差降低原因:

  (1)國際金融因素
在金融海嘯、美國次級房貸、各國情勢乃至歐債,導致風險類投資加碼減少前,全球景氣趨向平穩,投資者看好把錢交給上市櫃公司或債券等金融投資工具,對景氣較有信心。風險加碼減少,進而使長期利率降低,壓縮銀行存放款利差
  (2)國內經濟金融因素:
直接金融發達,銀行融資需求減少,壓縮放款利率。資本市場發展快速,企業籌資也愈趨向多元化。由於企業會向最低利率處籌資,銀行資金去化不易,只好降價求售,自然縮小利差
  (3)金融監理與貨幣政策:
本國銀行家數過多,業務同質性高,價格競爭激烈。政府多次進行金改、合併、監理,銀行風險意識提升,慎選客戶放款,導致利差與逾放比率下降
  (4)銀行經營策略: 
銀行朝多角化經營,獲利來源多元化,調降利差爭業績
<1>利差(以量取勝)
處於低利率時代,人民傾向於向銀行借入更多錢去做投資。因此對銀行而言,即使利差逐年減少,但選擇投資而向銀行借錢的金額數量增多,故銀行仍能在此環境下增加收入來源
<2>手續費收入(多角經營)
除了存放款利差收入,銀行第二大收入來源便是手續費收入。資料顯示,有越來越多銀行手續費收入,占整體營收比例越來越高。我們猜測可能與金融風險工具種類之增多、手續種類增多與數位化普遍、銀行數蓬勃增加有關


三、結論

低利率社會下,也許銀行的存活並不如學者、名嘴、預測家們來的悲觀。我們發現即使利差持續降低的時候,銀行仍會有所作為,不讓資本市場將自己競逐在外;例如,將收入來源不再將重心放在利差,而是漸進式分配到其他比例上,有助於價格競爭與分散風險

是形勢所逼還是銀行自主調整經營策略與管理?

我們深信是市場影響較大宗的改變

為了降低利差損失,銀行可以積極向海外投資經營,把規模版圖擴大,不再只囹圄於國內之同業殺價競爭;經營管理方面也可以選擇擴大經營範圍,增加手續費收入、調整業務結構、控制業務成本,並同時擴大放款業務量、加強控制風險,以減少損失發生



Pic via:Reuters

Refernce from:

(註:圖1、圖2、圖3為自行參考網站資料繪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