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數據人生沒比較不好



Big Data大概是今年度除了歐債危機、HTC掰掰、iPhone5之外,財金商管雜誌上最常看到的大事了。IBM不惜消耗大量廣告也要宣傳的,就是它們的Big Data資訊處理能力,能夠幫助各企業善用這些資料,做出適當策略、品牌定位、營運改善etc.

由此可知,我們知道Big Data,充其量也就只是一堆數據嘛...重點是如何組織這些看似無用的數字,拼湊出你企劃所需要的前瞻資料。

不過比起Big Data,我比較想討論的,反倒是有關於你我的Personal  Data




即使修過會計學也不一定會做的事

大學在異鄉住宿,總是吃得不夠健康。以前在家是水果來張口,現在是想吃免費水果都吃不到。資料顯示大多外宿者的營養攝取低於住家的人,原因莫過於可悲的懶散。有鑑於此,良心的兩老每月多提撥一些錢入我戶頭,當作水果補給,也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把水果花費列入平常的財務報表裡


這塊圓餅圖100%是2012年10分花在吃的部分

其中7.95%是買水果貢獻的,54.05%則由平常正餐所貢獻

從財務表中分出想要的資訊,並將之處理程圓餅圖長條圖趨勢曲線都是好方法。我們能夠藉由此結果,分析這個月到底花了多少比例在吃水果上面、多少比例花在垃圾食物上;購物圓餅圖又可以告訴我們,多少比例花在逛書店、買衣飾、或是無關緊要的花費。

知道這些結果呈現是第一步,再來就是選擇維持或部分改進




評估自己掌握未來

九月份HBR的一篇文章<You, By The Number>就試圖告訴經理人,可以運用「自動分析系統」有效地替自己做數據,並分析應運這些資料,讓自己的能力日趨進步。

我們或許沒錢、沒閒玩這些五花八門的「工具」,也不用像經理人一樣那麼在乎自己的工作程度是否能達成企業績效。但同樣的道理,我們能試著從紀錄離身邊最近的「自己的基本數據」開始




行動不難

其實我們做的事只有兩件事:利用...
  1. 工具→紀錄
  2. 分析→行動

以吃水果為例,就是每天將花費事項key入Execl或是財務app,統整後分析是否該改變

你也可以每天記錄自已的睡眠習慣,包括睡眠時刻、睡眠長度、睡眠品質,再順便紀錄一整天的專心程度,便能整理出簡單的「睡眠.v.s.專心」二維圖表


不知道有什麼可以記錄的話,貼心的作者H. James Wilson將你要處理的數據分成三類
  1. 個人體能
  2. 個人思維
  3. 個人情緒
這些事情和一天的時間相比起來,並不會占太多的比例,但或許能激起意想不到的漣漪 ,進而改變一個人的處事能力(Forget those managers...)



Get總結

Big Data說白一點,就是小資料s累積起來後成為雜亂大資料集合。如果放任這些資料不管,任憑他們一個個不規則湊在一起,變成Big Data時,處理這些「海量資料」可就難了

從小地方可以著手,卻能夠改變自己一大步,這個觀念和創新不謀而合

以小成本得到大成就,創業也莫過於此

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每天花多少時間在通勤、讀書、FB、喇賽,時間真的不會等人的。利用每天一些時間紀錄分析,也許你會更滿意那個人生

pic via Finn's Phot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