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What for dinner?




原本預計暑假能夠穩穩回鍋經營部落格,殊不知太多懶惰的理由阻礙自己。

總之現在仍是夏天,是充滿活力的季節,看著一部部回味電影(戀夏500),總覺得這個暑假得做一些有趣的事。從七月開始我就致力一項計劃,是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小旅行-吃。

「吃」對我們再平常不過,倒也不是說鵝肝要配XO醬比較鮮,或是脆皮雞排要加梅粉比較配,根本不用管這些,我的計劃只要做一件事-撞店。




旅遊的一餐

回想起任何一個旅遊的地方吧!早餐吃什麼?午餐呢?點心?晚餐?

如果花了1分鐘仍想不起某趟旅程到底吃了些什麼,那真的太可惜了。回想起巴釐島玩時,早上吃的是buffet,中午buffet,晚餐.....好像也是buffet...烤肉buffet吧!

再換一個:濟州島,我已忘記早餐到底有沒有buffet了,只記得每一餐都有泡菜,以及那些我們熟悉的韓式料理。跟旅遊團雖然方便,但可惜就在餐餐被釘死,無法走個好幾十區到達一家破破的小店吃碗石鍋拌飯。

相對的,去年暑假的東京自由行我倒是記得很清楚。除了時間比較近之外,也因為路是自己走到的、店是恰巧遇到的、餐點是隨便點的,或許是如此,我完全記得自己曾經吃過什麼。好比秋葉原站橋附近的大樓,我和朋友搭電梯到某層樓,大方利落地烙英文,卻得到「Do you speak Chinese?」的回答,那很有趣也很深刻。當然吃的雖然很貴,但那滋味至今仍能想起,比如粉嫩柔軟的腸料理,外觀油亮光滑卻意外地好夾,嚼入嘴邊便入口即化的爽口感,伴隨醬料、油花及柔腸一齊溶在嘴中,那般清新的感覺至今台灣我從未再吃過。

想吃的夠滋味,旅遊時記得親自走、親自尋,對眼的就直接進去就對了




生活也許算旅遊

若要將一塵不變的規則生活強壓個「罪名」,我想「旅遊」是個不錯的罪狀。

Tyler Cowen是位挑剔的美食家,除此之外他也算近十年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老饕如Cowen常常效法這種不經意的餐廳相遇。他說剛到尼加拉瓜時不知道該吃哪,即便網路、美食評論早點出哪裡有間高檔的餐廳,但理性如他堅信那頂多就是另一家「高級的麥當勞」,意思是世界高級餐廳的複製,而非當地美食。於是他找了個看似老練的計程車司機,付了他多些費用以載他去最道地的尼加拉瓜當地美食。出乎意料地,司機開了許久都未停下,一直到極度偏遠的一個破爛路邊攤,看似不起眼,嚐起來卻是難得的美食,而且還超便宜。

暑假在台北總不能成天吃便當,即使最近的幾家店都是「有名的快餐店」。受到Cowen的啓發,我開始在附近的小巷弄徘徊,騎著腳踏車到處亂晃,遇到奇怪的店就停下來,享用。

說真的這超不容易,畢竟附近就有快餐店了,何必自找麻煩?三菜一主菜還不錯,只是油了點(真的很油),為何要作賤自己大中午下與太陽較量誰先倒呢?一開始真的不習慣,要強迫自己進入一家可能沒有冷氣、座位不到10個、坪數也許只有6坪的小店,價錢或許還不便宜,還得說服自己像勇者一樣探索未知叢林,許多人可能就此打退堂鼓了。

我的經驗是:八成是好店

例如公館頂好對面一家奇怪的店,牛排99元CP值卻出奇的高;金山南路二段上的某家小牛肉麵店,雖然要價比平價高一點,但不管是湯、麵、肉質都出奇的高。當然不是每家你看到的店都是好店,我也曾經遇過普通到不行的餐廳,普通到回去時順便買個麥當勞當互補。
重點是給自己一個衝動的理由去試試看,別再常吃快餐店、速食店了




加點經濟學調味


食物,是經濟供應與需求的產物,因此我們要找的,是能供應新鮮食品、供應者富創意,而需求者消息靈通的地方

一開始我們可能得摸索一段期間,撞點壁去些糟糕的店當做繳學費,一旦經驗累積了,大致上看個店的架設便能知曉一二。

店裡面的顧客吃飯的表情、顧客人數、流動率、菜單定價、菜單多樣性、牆壁海報、冷氣與風扇、坪數大小、老闆與店員、點菜服務等,都能夠透過這些些微跡象來做評價。例如不開冷氣可能是因為不希望客人待太久?顧客吃飯都沒表情是因為菜色?還是只是因為他們已經是當地老饕了(p.s.當地老饕多半臉色凝重但把餐吃個精光)

從消費者觀點來看,把成本算入的話,時間成本大概是最昂貴的了,也因而造就速食店的興起。消費者期望更快速的食物,自然增加速食需求,速食店為追求更高的效率,便將各種食物打包做成套餐,如此奇異的供應需求循環使得我們脫離不了最基本的健康的問題。其實快餐店也算是一種速食,不僅油膩程度激似,菜色也越來越不健康,主菜多半以油炸處理。

以至於我們在購買便當時會有種天大的錯覺:便當是相對健康的




自己買菜自己料理

起雲劑、三聚氰安、毒澱粉什麼什麼的讓我們生活周遭的飲食亮起紅燈,尤其是平常習慣外食的我們,對於外食店的食材一無所知,不管是材料或是附料。

一直困擾我許久的事是蔬菜的攝取。

由於我們家從以前到現在,可以一餐不吃飯,但是不能一餐沒有好幾樣蔬菜,連帶的讓我養成不吃蔬菜會感到奇怪的習慣。以前會購買商店的生菜沙拉,但是越來越覺得價格不便宜。有了暑假的嘗試,又知道有位經濟學家也同樣為吃而苦惱,便覺得自己是時候面對食物的選擇了,尤其是人體必須攝取的營養,包括蔬菜、水果。

挑菜也是種學問,一開始不熟悉的話可以從超市下手,一包包都幫你包裝好,價格雖比菜市場的貴,但品質較統一、乾淨(也許),出什麼事的話也有公司可以找理賠,且比起各餐廳的「燙青菜」,自己清煮的價格約莫是外面的1/3~1/8甚至更便宜,且多樣性也可以自己掌握,每隔一段期間改變菜色也是很重要,重點是一點都不油膩!





活到老吃到老


「你我的每一餐都很重要」

撇除工作與學習,當生活只剩下吃和睡時,我們才會發現「吃」真的是一項藝術,逼的我們得用全新的觀點去看待它。十九世紀法國烏托邦社會主義者Charles Fourier就認為烹飪是純科學,性與食是社會秩序的雙料控制基礎。

以某種觀點來看,其實掌握「吃」,國家即掌握了人民

既然這是如此重要的一項生活環節,不如讓他多些趣味

也許台北不像台南、台中那樣到處是小吃店,但只要仔細尋找,雖然不是足以讓全國知名的焦點主菜,卻也足以把它納為自己的餐廳收藏裡,與其他人分享。自己一人發現、享用美食固然好,與認識的人一起享用更棒。如果那道主菜是自己的傑作,當然更棒了。



pic via 愛評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