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四上時跟某位系上教授聊到「大一國文」
他認為這種課對理工科根本就不需要
取而代之反而是需要多些程式、實驗、邏輯訓練課
當下我沈默不語,畢竟我在吃的排餐是他出的錢
而且當下我嘴巴都塞滿了牛肉咖哩
縱使有千百句話,我還是先嚼完再說
而這篇要討論的則是和國文的背誦有關
請先閱讀這篇文章(於新網頁開啟)
從心理學看人格發展
從小還沒入學到國小、國中、高中
我們飽受師長們的文言文「薰陶」,背誦了不少詩篇
但這些立意良好的逼迫,卻本末倒置地讓我們討厭國文
岔開話題一下,這讓我想到發展心理學討論的人格缺陷
許多人在小時候過的不如意,長大便對其展開報復或革命
比如小時欲求不滿,長大就很想賺錢想要揮霍
又或著小時被父母管教甚嚴,長大後管教小孩採放任主義
有腦子的都知道,我們不能侷限於過去的suffer
但這些制約或者反動,卻悄悄地融入骨子裡塑造新人格
由此觀之,我們這些從小猛背書的人長大便想改革
從「文化人」的角度探討
到底該不該背誦可以從很多角度去討論但我和本文作者持同樣立場
想就一個「文化人」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如果你看完這篇會發現——
很多時候這些背誦出奇地有用!
不管是倚著欄杆時、失意時、陶醉於感情時
每份體驗與情感我們可以用幾千年來的文化來表達
如果你是悲傷的,千年前早已有一群人失意過
他們是如此的挫折卻熬了過來,你呢?
我們該見賢思齊?還是見不賢內自省?
有什麼值得我們如此「文化」?
接著我又想了一下,為何我非得用這些文詩徘句「泯為眾人」改用「衰小變成一般人」這樣說
清楚簡單名明瞭不就好了?
我歸納一下文言文詩句擁有至少三點我們值得使用:
- 共同文化
- 言簡意賅
- 特殊性
- 共同文化是指,我們和過去的先人體驗了類似的遭遇
- 言簡意賅,就是言簡意賅
- 特殊性則是指某些字、句只適用於某種特殊情況
(例如朕的用法、泯的用法、鋏的用法等等)
文章再多一點就冗長了
總而言之,上面那三點是你背誦古文後
可以使用、發展、進而使用的優點
總結
當然你可以選擇簡單的用語,甚至是英文畢竟「prefer」跟中文的「比較喜歡」相比
prefer的用法會更簡單、傳神
回到語言的創造之始 它是為了將訊息得以傳遞而生
兩個不同語言來自兩股不同政治或者是文化
在政治力或文化力的內部交互作用下誕生
而構築文化的則是我們「人」
忘記是誰說過一句很棒的話:
「畢竟我們都要生活」
所有個體、群體的綜合生活創造所謂的文化
而既然你是來自某個文化的人
又在這個文化氛圍下生活
何不多瞭解、使用自己的文化呢?
pic via 開心弟弟@MAR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